查看原文
其他

7年前感慨“我们不怕死”的他倒下了!他的去世,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这群医生

医脉通medlive 医脉通 2022-09-21




导读

小龙医生,很抱歉,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。


来源:医脉通
作者:苏沐

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



一个悲痛的消息又传来了……

 

4月20日晚,“深圳二院麻醉科”微信公众号发文称:

 

2022年4月20日,一个让我们二院麻醉科全体同事极度痛心的日子。我们的好同事——潘传龙医生倒在他日夜奋斗的工作岗位上。

 

图源:“深圳二院麻醉科”微信公众号截图

 

41岁的他,热爱健身打篮球,在手术间会给同事表演俯卧撑、平板支撑、引体向上,有时候还会秀胸肌。

 

就是这样一位帅气、乐观的麻醉医生,猝不及防地离开了我们,令人难以接受。

 

近年来,我国青年麻醉医生猝死事件时有发生,1966年至2015年间我国共公开报道了29位医生猝死事件,其中14名为麻醉医生,并且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。

 

时至今日,麻醉医生去世的消息不但没有丝毫缓解,反而更加严重,据不完全统计:

 

2017年1月9日,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麻醉医师28岁,猝死;

2017年3月26日,江阴某医院麻醉医师25岁,猝死;

2017年6月28日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规培住院医师26岁,猝死;

2019年11月1日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医师30岁,心脏骤停去世。

 

就连麻醉医生“开玩笑”,都有这样的对话:

 

“主任,我还没结婚,我不能死,一定要保证我的安全,寸步不离。”

“你放心吧,我死了都不能让你死,每年麻醉医生的猝死率比手术台上患者的死亡率还高!”

 

图源:微博截图

 

这样的自嘲,好让人心酸!

 

至于麻醉科医生死亡率为什么如此之高,我们还需聚焦在中国麻醉医生的过度疲劳现象上——



01 

职业认可度差且幸福感降低

 

如果你要问大家对麻醉医生的印象,十个里面估计有九个会说:不就是手术之前“打一针”?!

 

如果不需要进行手术,甚至很多人根本不会想到麻醉的存在,还有的患者做完手术后也会忘记手术过程中经历过麻醉。

 

就连医生同行之间也会存在鄙视链,有的外科医生会有意无意地直呼他们“麻醉师”。

 

“麻醉师”一词,对于麻醉科医生群体而言可是个敏感的词汇,因为他们更在乎“医生”与“技师”的巨大差别。

 

事实上,麻醉医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就拿这两年的抗疫为例:

 

每当有需要急救的新冠患者需要紧急气管插管时,他们永远都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医生。

 

试想一下,当麻醉医生为患者插管的时候,会有大量的气溶胶和被污染的小颗粒喷出,有时候他们使用可视喉镜操作,离患者头部距离也就不足10厘米。

 

并且这个过程需要坚持10~20分钟,不仅工作强度很大,并且感染风险极高。

 

这些麻醉医生,在战疫中常被称为“插管小分队”。

 

疫情外的日常工作,麻醉医生的付出一点也不比其他医生少,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真实生活:

 

“这个夜班的第十台手术了,已经干不动了。”


图源:微博截图

 

“连续工作了21个小时没有停过,我真实感受到胸骨后疼痛感了。”

 

图源:微博截图


“连续18个小时没有休息的工作,现在走路都飘。”

 

图源:微博截图


“新入职前辈发朋友圈表示自己连续工作了33天。”

 

图源:微博截图


以上所有人的发言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“工作时间长且劳动强度大”

 

曾经,有人对20多个省份的626位麻醉医生进行了调查,结果显示:

 

1.93.5%的麻醉科主任称本科室医生中存在过度疲劳现象,甚至高达17.7%的人称本科室全部的麻醉科医生有过度疲劳现象;

2.每名麻醉科医生平均每天完成手术台数的3~4台的占57.5%,完成5台及以上的占22.9%,其中2.8%的人称每天平均完成手术量在9台及以上;

3.所在科室的主治医师每月值夜班3次及以下的占16.3%,每月为4次的占27.5%,每月平均5次的占22.7%,而每月为6次及以上的占到了1/3。

 

这样的工作强度,估计很多麻醉医生都自我麻木了。

 

即使这样,依旧有大部分人忽略了他们,甚至在很多医院的麻醉科仍然被定为医技科室。

 


02

人员短缺造成长期过度疲劳

 

为什么麻醉医生会这么累,归根到底还是人员比较短缺!

 

2018年8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制定了《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》,提出到2020年,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,每10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6.5人;到2030年,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,每10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0人。

 

而在美国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的数量是3人,英国是2.8人。按照英美的标准,中国应该配备31万名麻醉医生,且中国的手术比例远超欧美,人数应该更多。

 

也就是说,目前中国麻醉医生的缺口至少达20多万。

 

小龙医生去世后,有人翻出了他以前的朋友圈,写道:

 

“我国麻醉医师10万,去年工作中猝死的麻醉医生16个,今年前四个月为4个,死亡率接近万分之二。”

 

图源:微博截图

 

这些“幕后英雄”之所以成为最紧缺的群体,基本上有两大因素:

 

第一,招聘难。

 

目前,我国仅有少数医学院开设了麻醉系,其他院校都是先通过五年本科学习,读研时再选择是否从事麻醉方向。不过,愿意选择麻醉方向的学生也寥寥无几。

 

曾经,武汉市需要招聘麻醉医生的11家市、区级医院中在初期竟有3家医院出现“零报考”的窘境。

 

第二,离职率高。

 

在上面的那项调查中还显示:三年来被调查主任所在的麻醉科出现过麻醉医生辞职的占到了53.1%。

 

“收入低”是导致麻醉医生离职的根本原因。麻醉医生的收入受到地区和医院级别的影响,在全国的差异很大,很难一概而论,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同等职称下,麻醉医生的收入是低于外科医生的。

 

如此一来,工作重、待遇低,则导致人员减少,然后又循环到过度疲劳上,如此则形成了现在的非良性局面。


 

03

性命攸关导致精神压力大

 

除了超负荷工作量,麻醉医生还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。

 

精准麻醉要求“一人一方”,也就是说,患者的年龄、身高、体重、心肺功能、既往病史等都要考虑在内,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要精确到微克。

 

并且他们的工作绝不是打一针就完事,在整个手术过程中,患者全麻后是没有自主呼吸的,气管插管一旦脱落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缺氧甚至心跳骤停。

 

如果麻醉医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不出正确的判断,并给予及时处理,很难保证患者安全,保证手术顺利进行。

 

随着高龄患者和伴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诸多并发症患者的增多,手术对麻醉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不同年龄、不同疾病、不同手术,对麻醉的要求都不一样,再加上患者的身体情况千变万化,麻醉医生一分钟都不允许懈怠。

 

现实中,因为麻醉问题产生的医疗纠纷还少吗?

 

患者病情的瞬息万变,牵扯到的很有可能是一个麻醉医生的职业前途。

 

这样的精神压力,除非他们本人,其他医生很难感同身受。

 

我想起了一位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儿子说过的话:

 

“外科医生离不开麻醉医生,麻醉工作风险高,没人愿意从事,你是我的儿子,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担。”

 

外科医生治病,麻醉医生保命!如果没有麻醉医生,一台手术根本无法进行,他们的价值不该只在受伤害时才被重视。


小龙医生,很抱歉,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;也谢谢你,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麻醉医生。

 

请,一路走好。

 

参考资料:

1.杜英杰,张新庆,王古岩等. 麻醉科医生过度疲劳现状及诱因分析——基于对626名麻醉科主任的调查.卫生职业教育,2020,38(2):128-130.


责编|苏沐封面图来源|视觉中国





精彩回顾


➤ 怕感染新冠不肯接妻子回家致离婚!被隔离在相亲对象家一个月!疫情之下,谁还不是个大怨种

➤ 疫情防控一旦“躺平”,医院和医务人员会经历啥?

➤ 实名举报医生丈夫出轨家暴、收取回扣,医生回应:前妻先出轨!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……

➤ 1岁半男孩发烧2天死亡,父母向3家医院索赔94万

戳这里,更有料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